您的位置::豫新机械网 >> 玻纤滤布

中国工程师创新热情高涨仍需政企齐促共保镇尺

时间:2022年09月23日

中国工程师创新热情高涨 仍需政企齐促共保

近一年来,中国工程师的创新热情正逐渐高涨。

在这个一向低调但又堪称能源、通讯、医药制造业和智能汽车等多个领域中流砥柱的群体中,约有87.8%的人愿意投入到创新活动中。

与此同时,重庆、西安等二线城市的工程师正成为“新崛起”的创新力量,其创新指数已跻身全国前列,而北京竟然无缘前五名。

此外,60后工程师是创新的主要引领者,而女性工程师的创新能力或许被长期低估。

……

这些结论均来自于日前发布的《2015中国工程师创新指数研究报告》,由全球连接和传感领域领军企业TEConnectivity与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联合调研发布。

“这是一个中国工程师创新的美好时代,中国广大工程师的创新力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变革的重要力量,且具有巨大的提升潜力。”工信部电子科技情报研究所副所长万鹏远表示,而对这一课题进行科学、全面、量化的研究,对持续推动中国工程师创新力提升,以及指导其在各个行业内积极进行创新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创新数量加速扩张

该项目面向全国1219位散布于汽车制造、通讯、机械设备制造、能源化工、医药制造业等行业的在职工程师,选取了地域、行业、年龄段、性别等多个维度,对他们近一年来的创新行为进行了一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调查,其中不少结论颇有意味。

比如中国工程师创新尚处在量的加速扩张阶段,而政府及企业对其影响力巨大。

调研发现,政府及企业在工程师创新中的推动作用已经彰显,而工程师对近一年来国家及企业创新环境的满意度均高于100,但其创新行为若要实现质的飞跃,政府决策者及企业管理者仍需要在软硬件等方面加大投入。

报告指出,有超过63%的工程师认为,企业创新激励机制的完善、团队和谐的氛围对激发自己的创新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企业或机构能否为工程师提供创新机会,对提升其创新绩效至关重要。

而优秀工程师在创新方面取得成功的一些关键因素——拥有较多参与创新的机会、参与项目决策或一线实践的机会、能获得较多的R&D经费和职业培训支持、拥有较丰富的求学经历,无疑值得企业管理者思考,也为立志在创新道路上有所成就的工程师们指出了前进的方向。

再比如,从地域看,一些原本被认为在人才资源等方面逊色于北上广的二线城市,其工程师的创新却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对全国13个重点工业城市的工程师调查显示,工程师创新指数排名前五位的城市分别是:重庆、上海、西安、南京、大连;尽管在优秀工程师的占比上,上海以27.01%占居首位,但紧随其后的重庆达到了23.33%,大连、成都、西安、杭州等二线城市正在追赶甚至超越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此外,调查还显示,在中国工业领域的重点行业中,被认为代表着技术及商业变革新趋势的行业,比如汽车和通信、IT等两化融合的热门行业,以及受新能源政策驱动创新活跃的能源/化工行业,其工程师的创新指数居于前列。这两大类都是信息化与工业化高度融合、“互联网+”的热门行业,在本质上都是强调信息化创新的制造业。

知识产权保驾护航

那么,如何才能进一步保障并激发工程师的创新呢?

调研结果显示,59.06%的工程师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是对创新最有积极影响的政策保障因素;61.12%的工程师认为,增加研发经费投入是最有效的企业保障因素,可见这两大因素将成为推动中国工程师创新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除了在金融、税收方面对工程师创新给予一定倾斜支持外,政府应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推进,”万鹏远介绍说,目前围绕知识产权保护工信部正在做预警工程、培训工程和数据资源平台三大工程,下一步或将组织并出台一些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会议、活动、政策。

“此外,我认为工信部还可以做一些资源共享的创新服务平台,包括一些大的基础科研设备的共享,提供一些公共服务,这样可以推动整个行业的创新和创造。因为很多大型设备,国内就只有那么一两台套。”他还表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工程师群体会比较“内敛”,过于尊重权威,害怕失败,对于一些颠覆性的创新接受能力还有待加强,这些可能会对创新到创业造成负面影响,但目前工程师的主群体来自60后,随着时间发展,传统的影响会逐步降低。

“除了每年举行全球开放日,用中美跨国交流来实现工程师的相互影响外,我们会鼓励工程师群体多露脸,并有专门用于支持创新研发的经费投入,在管理通道设计上,对于工程师有专门的上升进阶通道,用激励的方式鼓励工厂的内部创新创业。”TEConnectivity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张超表示。

作为全球连接和传感技术创新的引领者,TEConnectivity一贯倡导“工程师精神”的培养传承。“如果企业家有远见,应该看到,在中国,没有比现在更好的做创新的时代了,”张超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企业都面临巨大压力,但砍什么也不能砍创新,在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后,企业要想脱颖而出、比竞争对手领先一步,必须要靠领先的技术。

据悉,去年该公司有超过6亿美元用于产品研发,占其整个营业额的5%,但今年大概有25%的营业收入主要来自这两三年的新产品。

“企业千万不要把创新当包袱,这是将来成功的惟一路径,你投也得投,不投也得投,而且只有投了才有可能成功。”万鹏远也提醒到。(本文来自中国工业报)

http://m.mingyihui.net/article_1888712.html

http://m.mingyihui.net/article_1897650.html

http://www.mingyihui.net/article_1632083.html

http://www.mingyihui.net/article_1826955.html

http://m.mingyihui.net/article_1901394.html

友情链接